打破资源分割藩篱构建大发展格局,整合政府职能形成大服务体系,调优经营性资产配置组建新型产业集团……作为连续两年被中宣部等四部门评定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镇江市文化体制改革风生水起、好戏连台。最新数据显示,镇江文化企业总数已达5725家,占全市法人单位比重达到12%,位列全省第二。去年该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53亿元,文化发展绩效考核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位次。
“镇江文化积淀深厚,对照改革蓝图,我们的改革还需要纵深推进再发力。”镇江市委书记杨省世对记者说,镇江文化体制改革要着力在破解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难点问题和具有普遍性问题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改革,让文化生产力强劲释放。
厘清产业事业,构建大发展格局
如何把历史文化资源变成资产,如何再把这些优质资产变成能撬动更大发展的资本?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曾任镇江市旅游局副局长的强益铭心头,而今,他要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作为筹建中的镇江文化旅游产业集团的总经理,他成为这轮镇江文化体制改革的“急先锋”。
“文旅集团的资源就是镇江的山水城林,如三山景区、南山景区、西津渡、古运河等,而这些过去是散落在各个部门管辖,难以做大做强,只能靠收门票‘望天收’。”在强益铭眼中,打通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通道,重点打造镇江文化旅游综合体和产业基地,让文化可亲可近、可赏可演,文旅集团的运作空间无限广阔。
为打破割据,镇江市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挂帅,整合了20多个部门。改革从界定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权属开始破题,明确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推进,营业性文化产业由集团公司负责运营。镇江市陆续组建文化广电产业集团、镇江报业传媒集团、文旅产业集团等一批文化领军企业,把文化产业的触角延伸至旅游、科技、演艺、会展、新媒体等多个领域,构筑起“大发展”产业格局。向资本要张力,再造“文化金山”
“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更好地反哺文化事业。”镇江市市长朱晓明告诉记者,镇江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在活化产业资源、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培育文化企业、打造文化品牌上狠下功夫,由此来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飞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镇江市连续6年“走出去”进行文化产业招商,用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已累计签订合作项目67个,总投资378亿元,美国IBM、德国KBA等一批战略投资者已先后落户镇江。
大步迈向资本市场也是文化产业激增活力的绝佳途径。镇江文广集团旗下的文广世民小贷公司,不仅孵化了众多小微文化企业,自身实力也不断壮大。截至今年6月,贷款总额近20亿元,营业收入7000多万元。
向机制要动力,让文化“普惠共享”
双拥文化广场、法制文化广场、诗词文化广场等特色文化广场星罗棋布,成为镇江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我们已经建成320个文化广场,到今年底,全市将建成覆盖城乡的570个标准化文化广场。”在镇江市文广新局局长周文娟看来,文化广场虽然形成了文化惠民的有形阵地,但还需在机制建设上再加把力,才能真正做到文化惠民的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15分钟公共图书馆服务圈”,即是另一有益尝试。
去年镇江开始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以市图书馆为区域总馆,覆盖京口、润州、镇江新区所有乡镇街道,并将图书馆分馆建到军营、中小学和大型企业,目前全市共建成51个图书馆分馆和2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初步建成了“15分钟公共图书馆服务圈”。
文化惠民活动的广泛兴起,也让镇江文化惠民各特色招牌逐步响亮起来。“文心讲堂”、“文心大舞台”、“文心书场”等“文心公益系列活动”品牌在镇江已家喻户晓,其中“文心大舞台”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类群星奖。(包建国 朱巍巍 晏培娟 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