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

  • 2022-03-10 16:22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能源革命,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能源安全保供与绿色低碳发展是安徽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展能源综合改革创新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2022—2024年安徽是全国最缺电省份之一。一是能源供应能力不足,供需矛盾逐年增大。预计“十四五”全社会用电量仍较快增长。由于煤炭、煤电等传统化石能源增长受限,“外电入皖”规模小,新建特高压协调难度大、建设周期长,能源保供面临巨大压力。二是能源结构“一煤独大”,绿色低碳转型困难较大。煤炭消费占比69.8%、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9.7%、比全国低6个百分点。常规水电资源基本开发殆尽,风能、太阳能资源条件一般,缺乏建设核电、海上风电条件,能源结构优化难度大。三是能源转型成本较高,疏导机制尚需健全。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投入大,配套的抽蓄、储能、气电等调节性电源电价不能充分反映自身价值,亟需构建与绿色低碳转型相适应的价格形成和成本回收机制。四是能源资源配置不够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亟需提高。能源资源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尚未完全优先配置到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的产业,节能管理体制机制仍需不断完善。

  安徽是传统能源大省,具备诸多推动能源综合改革创新的典型条件。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典型性。2021年安徽全省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实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二是能源资源具有典型性。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两淮矿区是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抽水蓄能电站站址资源较为丰富,具备建设长三角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条件。三是能源结构具有典型性。能源生产与消费偏煤特征较为明显,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电力“送受并举”的省份,电力、天然气季节峰谷差大,冬夏季空调占用电负荷比重高,电力最大系统峰谷差率接近50%,天然气峰谷差接近1.5:1。四是区位条件具有典型性。安徽沿江近海、居中靠东、承南接北,是唯一被“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覆盖的省份。是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11回直流过境或落点。五是能源产业基础扎实。煤炭、煤电等传统能源企业实力雄厚,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拥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统筹能源保供与转型发展这一全国性的问题,安徽尤为突出。在安徽省全面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探索有序减排、转型发展、安全保供多重目标协同的实现路径,将有力引领我国特别是东中部地区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1年5月,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同志在安徽调研期间,与省政府达成建设国家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省的重要共识。安徽省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多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并向国家能源局多轮汇报衔接。国家能源局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总体支持我省建设国家能源综合改革试点省。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争创国家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省。2022年1月,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国家最新会议和文件精神,编制完成《安徽省建设国家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省方案(送审稿)》(以下简称《方案》),经省政府审定后将上报国务院审批。

  《方案》坚持以项目实施为动力,围绕加快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快推进能源科技革命、大力推进能源体制机制革命、拉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倒逼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等6方面,研究制定了54项改革创新项目。聚焦难点堵点,着力解决风电光伏可开发资源不足、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不足、煤电向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转型、应用市场化方法解决多种电源协调发展、跨省区输电通道责任利益机制不清、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动力不足、天然气保供能力不足、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和利用水平不高与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等8个方面问题,力争在提升新能源发展和消纳能力、推动煤电转型发展、促进多种电源协调发展、完善跨省区输电通道责任利益机制、增强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动力、提高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和利用水平与应急管理能力等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恳请国家批准安徽建设国家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省,加大对安徽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编辑: 刘贤辉
推荐阅读
一只额河螯虾的“北繁南养”路


发布于2024-04-19 17:24:38

热点图片